略谈齐文化的特色

齐文化研究笔谈

略谈齐文化的特色

李新泰

   齐文化不但是优秀的地域文化,而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不仅在我国古代社会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它的许多优秀成分,已经超越了时空,历久弥新,对今人依然有许多启迪和借鉴价值。

   齐文化注重发展经济。在姜太公初封齐国时,齐地很贫穷,正如《汉书》记载,乃“泻卤之地,不生五谷也”,地薄人少,百姓贫困。然而在后来齐国却发展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在诸侯纷争中成为大国、富国、强国,竟然能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重要的是当时的齐国统治者,非常注重发展经济。重视农业,以农为本,是齐国的一贯主张。《管子·臣乘马》曰:“彼王者,不夺农时,故五谷兴丰。”《小匡》又说:“无夺农时,则百姓富。”为此还颁布了禁令。不夺农时的政策,大大促进了粮食生产。当时,齐国还注意因地制宜。从背山面海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渔盐生产,太公时就“便鱼盐之利”,桓公时又“设轻重鱼盐之利”,并对煮盐业实行国家专营的政策,使齐国渔盐业“通输海内”。他们还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林业。《管子·山权数》说:“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署之黄金一斤,直石八石”、“民之能树荒者,署之黄金一斤,直石八石”。这些奖励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当时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齐国手工业、商贸业也很发达。当时他们实行了“四民分业”的政策,把手工业、商贸业界定为一个专门的行业,大大提高了工商业的政治地位。

  齐文化注重改革。在齐国的历史上,大的改革有三次:一是太公时期。姜太公分封到齐后,及时提出了“简其礼”、“因其俗”的立政主张。政治上打破“亲亲上恩”的封建等级制度,主张“尊贤上功”;经济上采取“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二是桓、管时期,内政上推行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的社会编组;经济上建立了“相地而衰征”的新赋税制。这是一次了不起的改革,它结束了劳役地租,开始向实物地租过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三是齐威王时期,要求地方官吏大力发展生产,富足人民。这些改革,均为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奠定了基础。开放性是齐文化的一大特点。桓管时期,齐国采取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措施:一是设立市场。《管子》中明确提出:“聚之曰市,无市则民乏”、“百乘之国,中而立市”。市场吸引了众多的客商,使齐临淄很快成为商业中心。二是开放边关,减轻赋税。允许齐国以外的商人自由地出入关卡,并实行“五十而取一”的低税政策,让他们得到实惠。三是发展海外贸易。通过渤海与燕国进行海上贸易,使渤海成为当时齐国的一个海上对外贸易区,收到了“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的效果。

  齐文化重视科技教育。齐文化是重视科技教育的文化。在科技方面,古齐国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科研成就。《齐民要术》堪称齐地农业技术之大成;《考工记》可谓中国最早的工业百科全书;《孙子兵法》则为历代兵家奉为至宝;《甘石星经》可谓天文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在发展教育方面,《管子》提出了“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大计,莫如树人”的育人思想。齐国重视发展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创办了“稷下学宫”。宣王时“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人”,荀子的《劝学篇》就是在稷下学宫写成的。稷下学宫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集政治、学术、教育于一体的机构。齐国非常重视选贤任能。他们最早树立了“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的思想。尤其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大胆启用管仲为相,这是成就霸业的根本,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正是由于齐国的圣贤们有一套好的用人政策,所以在齐国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一大批彪炳青史的杰出人物。

  齐文化倡导勤俭持政。以廉为本,反对奢侈,是齐国政治思想的一个明显特点。齐国的政治家从治国安邦、维护自己的统治出发,强调统治者要“薄于身而厚于民”,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制定了许多为政清廉的具体规定和措施。如《管子·八观》中说:“山林虽广,草林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权修》又说:“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他们还主张对官吏实行严罚重赏。齐威王时,即墨大夫由于治理有方,百姓富庶,被“封之万家”;阿大夫因欺压百姓,收受贿赂,被“烹之”。齐不仅有廉政措施,而且还涌现出许多勤俭持政的官吏。晏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晏婴身为齐国宰相,历仕三朝,却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穿缁衣,吃粗粮,驾驽马,居陋室,并多次谢绝君主的封邑、新宅、美女、车马和衣裘,堪称廉洁的楷模。( 《光明日报》1999212日史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