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思想研究


邵先锋 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

书号:ISBN 7-80170-220-4/I·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012267号

 

内容提要:

 

晏子,晏婴之先祖,其名与生卒年均不祥,齐桓公时在世。晏子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个著名贤相,太史公司马迁在其撰写的《史记》中将其与另一贤相管仲列为一传,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晏平仲婴者,莱之一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并自叹:假若晏子现在还活着,我能为他赶车都荣幸啊!晏子作为一位政治家、思想家,作为一位思想深邃、见解独到的哲学家,在春秋末期为发展齐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书主要内容有: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通过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分析,对晏子家世和生平作了考证;关于《晏子春秋》的作者虽颇有争议,但著者认为《晏子春秋》的原创应为晏子,初本形成于晏子卒后不久,为齐史官或晏子宾客所作,材料来源于齐史与晏子之宾客的记载与回忆;随后又通过对晏子仕齐时的国内外形势分析,系统而又全面地介绍了晏子的哲学思想、治国思想、用人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教育思想、外交思想、谏辩艺术等。

希望通过本书读者对晏子其人其事能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

 

目录

 

说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晏子与《晏子春秋》

第二章   晏子仕齐时的国内外形式

第三章   晏子的治国思想

第四章   晏子的哲学思想

第五章   晏子的用人思想

第六章   晏子的经济思想

第七章   晏子的军事思想

第八章   晏子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   晏子的外交思想

第十章   晏子的谏辩艺术

附录一  晏子从政年表

附录二  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晏子》原版

附录三  晏子及《晏子春秋》研究论著目录(1901-2000)

后记

 

说在前面的话

你是怎么想起研究齐文化,又怎么选择了研究晏子思想呢?很多人都问我这一问题。按常理,一般回答无非有两种情况,一是兴趣,二是工作需要。而我呢?两者都不是。

这时,你会问我为什么这样。那我不得不从头给你讲我是怎么走上研究齐文化,研究晏子思想之路的。

九十年代初期我退出现役,返回故乡参与地方工作。尽管地方政府已经充分考虑了我的工作和职务安排问题,但是我还是鬼使神差地主动要求到学校工作。因此,我有幸到了原淄博师专。隔行如隔山,事实告诉我确是如此。由部队到地方,环境变了,工作的性质变了,要求也自然变了,紧张的弦也松下来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自己就适应了学校的工作。可见环境改造人的潜移默化力量容不得忽视!

工作与生活刚刚适应了,学校领导就给我肩上压上了担子,让我负责学校的科研工作。新工作、新岗位、新征程,自己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按照学校的要求和规则,自己和同事们一道开拓进取,勤奋工作,提前完成工作目标,工作初见成效。然而这时一件偶然的事却促使我开始参与我从没有搞过的齐文化研究。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一次,我和一位同事聊天,谈到科研,结果这位同事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刺激。他说,你在部队的成果很多,怎么到地方就不行了?客观情况就是这样,那么多的行政事物,你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搞。我当时认为不可能,我不搞是因为我的本行地方没有,其实我还是比较想搞研究的,行政工作不应该成为搞科研的障碍。这时,同事就对我说,不信,你可以试一试啊,过去的本行不能继续研究不会是你 的借口吧,你可以搞齐文化研究啊。我说,搞就搞,我就不信。这就是我走上研究齐文化之路的起因。既不是兴趣,也不是工作需要,而是被激将上去的。

研究齐文化,研究什么内容?这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讲,说说容易,真正要干了,还真是困难重重。难归难,但是说了就得办!我在看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发现晏子研究是研究齐文化的一个薄弱环节。研究文化,不能不研究其代表人物。晏子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个著名贤相,太史公司马迁在其撰写的《史记》中将其与另一贤相管仲列为一传,并自叹:假若晏子现在还活着,我能为他赶车都荣幸啊!晏子作为一位政治家、思想家,作为一位思想深邃、见解独到的哲学家,在春秋末期为发展齐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但后人对晏子的研究也太不够了,不仅没人对晏子进行全面研究,就是研究晏子的论文与研究管仲的论文数量上,也是比例失调。这对晏子来说也太不公平了,生活在齐地的我们没有理由愧对晏子。因此,我就把目标瞄向了晏子。在此基础上,我又征求了专职齐文化研究的宣兆琦教授的意见,他认同我的意见并给予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可干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白天时间没有,就晚上少修息,挤时间;知识不够,就多学习,多看书,多请教专家,逐步积累;但问题就难在了关于晏子的资料也太缺乏了。《晏子春秋》虽然记载的较多,但无年代可考;《左转》虽有年代可考,但记载的又太少,甚至连晏子的卒年都无记载。关于晏子的生年就更无处查找了。不管条件如何,对我来说难度有多大,我关于晏子研究的第一篇文章,历经半年时间,阅读,撰写,修改,再阅读,再修改,六次反复后面世了。正因为有了这第一,也就有了第二,第三,……。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院校的融合。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随原淄博师专并入淄博学院,21世纪初,我又随原淄博学院并入山东理工大学。虽然单位变化了,但我从事科研管理的岗位与任务没有变,从事晏子研究的目标更没有变。尽管艰难,但我一直坚持在做,也渐由被动变主动,为此才有了今天这本我认为是系统研究晏子的书。

还有要说的吗?有!但我不想再多说了。籍此付梓,说了上面的话,是为序。

 

                                         邵先锋

                                         甲申春于山东理工大学鸿远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