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看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来源:山东工大学报)前不久,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济南落下帷幕。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素有“史学奥林匹克”之美誉,1900年创办以来第一次来到亚洲。开幕之际,习近平主席发来贺信,刘延东副总理宣读贺信并致辞。在这一影响巨大的历史学盛会中,齐文化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展示,对齐文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鼓舞。

会议对齐文化的重视突出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习近平在开幕词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从思想文化层面上指出了深入研究齐文化的历史责任。春秋战国时期,以稷下学术繁荣为标志,齐文化形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习主席指出的这个方向,从思想文化层面上指出了深入研究齐文化的历史责任。二是结合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两项议题“足球:全球化进程的一面镜子”和“防御城墙研究”,会议特设了以“蹴鞠与齐文化”为主题的淄博卫星会议在临淄举行,凸显出了齐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三是郭树清省长在开幕致辞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在阐释山东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过程中,对齐文化的价值、意义和作用给与了深刻的解读,对齐文化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四是会议对齐文化的高度重视释放出来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齐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不可替代的坚强支撑。

反思这次大会对于齐文化的关注,进一步审视齐文化的潜在价值,概括起来看,在全面深入发掘的基础上,在三个方面有必要给予进一步的重点突出。首先是独特的文化品牌价值。齐文化发端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作为地域性的民族文化,有着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品牌价值,深入发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无可估量。其次是作为民族和国家的软实力优势价值。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软实力是最重要的原动力。齐文化的发展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治国实践和理论,近人梁启超就说,当代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国家思想”、“法治精神”、“地方制度“、“经济竞争”、“帝国主义”,齐文化中的《管子》要“更先于欧美者”。深入发掘齐文化中的软实力元素,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巨大。再就是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齐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东夷文化的直接传承,春秋战国时期又是思想文化发展的中心,汉代以后演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主干。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难以尽说的血肉关联,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的文化遗产,不管是从自然科学领域看还是从社会科学领域看,都潜在着无尽的科学密码需要破解。这是齐文化学术研究领域面临的艰巨任务。还有极其广泛的社会教育价值。社会教育是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责,“尚功”与“尚德”是中国古代社会管理中的两个重要理念,齐文化“尚功”,鲁文化“尚德”,孔子讲“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这个“道”,实际上追求的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的“尚功”与“尚德”社会教育思想的融合。

时至今日,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优势和坚强的组织建设扶持以及丰硕的研究成果支持中,齐文化研究从松散的民间行为走向政府倡导的组织行为,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出成就。整体上初步形成了以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为中心,独具特色的齐文化研究高地。2000年以来,齐文化研究院先后被确立为“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省级重点学科”、“山东省高校十二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山东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基地”的建设单位。其中,“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是山东省首批批准建设的七个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与此同时,以基础研究为标志,形成了齐文化研究的良好发展基础。淄博地区有组织的齐文化研究是从1982召开的稷下学讨论会开始的。30多年来,齐文化的研究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段落,2000年以前,以《齐文化丛书》的出版为标志,重点在于齐文化研究基础性文献的整理与发掘;2000年至今,重点是齐文化故都的表象建设和齐文化研究队伍的组织建设。突出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打造了一个以临淄为中心的齐文化品牌,二是从体育学的角度成功获得了一个“世界足球起源地”的称号,三是以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为中心,建设了一支专职的齐文化研究人员队伍。其它诸如齐文化研究、齐文化旅游、齐文化普及、齐文化产业等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分布面广,形式众多,难以计数。但整体上还大都处在比较基础的层面上。

齐文化下一步的发展,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关注无疑是一方崭新的里程碑。当下要解决三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观念。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淄博地区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肉相连,齐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既不是临淄区的,更不是某一个单位的。淄博市作为齐文化的发祥地,要形成明确的认识定位,才能认真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要解决好齐文化研究组织方式的协同创新。传统的研究组织方式受管理体制的制约,或条块分割严重,或散兵游勇突出,协同力度不足,不利于齐文化研究形成整体合力,整体推进,综合发展。三是要解决好研究内容的转型升级。一方面要重视将齐文化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链条当中,实现其研究中的不断学术创新,前段蹴鞠的研究是一种成功的范例;另一方面要重视齐文化资源的演绎,突出齐文化资源的应用研究创新,沂水的“天上王城”和泰安的“太阳部落”可资借鉴。

总而言之,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既是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也是齐文化发展的崭新地点。“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是齐文化的基本精神,如何担当起推进齐文化研究走上新高度的历史重任,是齐文化发祥地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王京龙,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教授;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